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超图总裁宋关福畅谈“GIS基础软件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0-11-26 19:56:39     发布者:研究生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24日下午4点,超图集团总裁、教授级高工宋关福博士在星湖学术报告厅为资环学子带来一场题目为:“GIS基础软件创新之路”的精彩讲座。宋博士结合亲身经历的创业历程,从四个部分——地理智慧创新IT价值、超图创业之路、GIS基础软件创新之路、GIS基础软件五大技术体系全面介绍了我国GIS基础软件的创新之路和当今GIS基础软件的前沿动态,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武大资环学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153F4

报告开始,宋博士用两个实例说明地理智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在IT时代3S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地理智慧的升级。GIS发展伊始,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惊艳了世界,然而GIS的意义绝不仅是可视化。地理可视化只是地理智慧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功能,其上层还有地理决策、地理设计、地理控制三层功能。而当今地理智慧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To C:导航与互联网地图,面向普通群众,靠庞大的用户数量变现;二是To B/G: GIS,其主要面向机构用户,用户数量少但收费高。面对这两种模式,超图创始人选择了后者,并以地理智慧创新IT价值作为超图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二部分,宋博士简单回顾了超图的创业之路。超图公司是由宋博士的中科院博士生导师钟耳顺教授在1997年创办的。2000年,为了追求高标准、严要求,公司成立了日本超图,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2001年,公司急于登上创业板,过度扩张团队,使公司陷入危机。团队从中吸取教训,意识到资本运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用过早追求上市,成长才是硬道理。2004年,企业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实施收缩、聚焦战略,集中精力将GIS平台软件业务和个别行业应用业务做大做强。此后超图经历了种种抉择,终于在2009年,成功登陆创业板,2019年,成为名列全球第3大GIS软件厂商。

262EE

第三部分,宋博士指明GIS基础软件在IT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也是各个产业链的技术核心。超图起步虽晚,但他们三次抓住了GIS技术创新的机遇。第一个是组件式GIS的创新:超图的蓝海定位—大型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避免了跟当时很强大的Arc/Info, MGE, MapInfo Professional和国内的MapCAD, GeoStar, CityStar等直接竞争,从而有机会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第二个是跨平台GIS的创新:WebGIS兴起时,GIS功能重心后移,跨平台成为新的需求,团队将C++内核推倒重来,于2001年启动了跨平台研发。2015年,Win内核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SuperMap跨平台的性质使其国内份额逐渐爬升到第一位。第三个是三维技术的创新,三维地球风靡全球时,宋博士发现三维虚拟现实只有可视化和交互功能,而没有GIS更上层的空间分析、业务服务等功能。于是团队又一次重头开始,转向二三维一体化GIS的研发,用九年时间实现弯道超车。宋博士最后总结到,创新创业之路十分艰辛,我们不仅要选对方向,还要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取得成功!

1C9ED

最后一部分重点介绍了GIS基础软件五大技术体系。宋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GIS基础软件技术的从1987年到2027年的四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是桌面GIS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组件式GIS、Web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时代,第三个十年是大数据GIS、新一代三维GIS、云GIS和跨平台GIS的时代,我们正处于第四个十年,这个十年将是空间区块链、人工智能GIS、边缘GIS和云原生GIS的主场。这个过程中我国GIS 基础软件五大技术体系(BitDC)构建起来,分别为大数据GIS、人工智能GIS、新一代三维GIS、分布式GIS和跨平台GIS。随后宋博士详细介绍了这五大技术的体系框架和功能应用,并分析了2020年各GIS软件技术成熟度,空间区块链正处于萌芽到过渡这个阶段,人工智能GIS即将由过渡走向低谷期,大数据GIS和分布式GIS刚走过低谷期,正处于复苏期,而新一代三维GIS和跨平台GIS已经发展到成熟期。

创造全球领先的技术,用地理智慧点亮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他们最大的愿望。讲座最后,宋博士真诚地邀请武大毕业生能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创造未来,同时希望未来能够和武大资环院的老师们一起探索研发新的技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场所,超图公司已经在武汉买下一万平米的研发基地,明年即可入驻。届时欢迎资环毕业生的加入!



文本:胡亚珍

供图:黄京

信息服务
学院网站教师登录 学院办公电话 学校信息门户登录

版权所有 © det365官网网站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邮编:430079 
电话:027-68778381,68778284,68778296 传真:027-68778893    邮箱:sres@whu.edu.cn